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跟风模仿并不酷,思考才是一种深层魅力
用“栓”字组词,小学生竟组出了“栓Q”?写作文表示处境不妙,小学生竟写出“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当这些网络流行梗逐渐出现在小学生作业里,作为老师,会作何感想?
据长江日报消息,为引导孩子规范书写词汇,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梳理发现,语文教师禁用的网络用语多为以下几类: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如“芭比Q了”“栓Q”等;首字母缩写组成的词汇,如“YYDS”“XSWL”等;粗俗、谐音词汇,如“懵逼”“嘎了”等;表意不明的词汇,如“爷青回”“碰瓷”等。
事实上,网络流行梗“侵入”中小学生群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曾有家长无奈地说,如果不知道最近有什么网络梗、流行语,回家问问家里的未成年孩子就知道了。
青少年感知世界、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善于相互输出、相互模仿。在他们的语言体系里,总是包罗了社会上最新近、最全面的词汇。同时,青少年鉴别力、分辨力相对较低,大人听来粗鄙、低俗甚至是暴力的语言,也可能轻易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
这是由孩子所处成长阶段的特性决定的。回想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是否同样有流传于学生间、足以令老师家长目瞪口呆的表达?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孩子触网机会大大增加,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尤为复杂。据2023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当网络上的流行梗以天为单位迅速更新时,这些低龄使用者,更加迅速地将之吸收掌握,并在校园这个主要活动场景中传播转化,不断赋予这些词汇强韧的生命力。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学的发展,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社会阶段出现的新词汇,都在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社会事物和社会思潮的变迁。在以互联网为主要沟通工具的当下社会,新词汇的出现同样是自发自为、无可阻挡的,它们反映的就是当下人们交流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反映出各种文化的碰撞沟通。所以,要阻挡这些“奇形怪状”的词汇进入小网民们的视线,乃至进入他们的语言体系,几乎不可能。
在承认这个前提下,辩证地看待网络梗的“入侵”,以分类视角“过滤”孩子们的语言,作为引导者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答案就很明显了。
一是别寄希望于“一禁了之”。网络化生存年代,没有人可以逃离网络语言生态的笼罩,孩子也不例外。10月11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部署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的也是“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对网络表达“一刀切”,反而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和逆反心理。
二是教给孩子辨别的能力。“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南京一位老师在教孩子分辨网络烂梗的时候,曾因借用冯骥才的这个比喻而走红网络。比禁令更有效的,是教孩子如何“做有生命、会思考的蝴蝶,不做随风而飞的气球”。其底层逻辑就是让孩子们意识到,跟风模仿并不酷,思考才是一种深层魅力。这一点,很考验老师和家长循循善诱的能力。
三是多让孩子们吃“精粮”。我们的文化传统沉淀了太多优美、准确、浪漫的语言元素,诗歌、散文、小说等等经典文学中,蕴含着强大的文字吸引力。以更适合当代孩子心智的方式,将这些好东西,输送到孩子们的视野,才能从内部建立孩子们对网络黑话烂梗的“免疫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苏月遮
编辑 汪垠涛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评论丨小学生组词组出“栓Q”,该如何对网络黑话烂梗说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yy520w.xhstdz.com/news/540.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网资讯 http://gzhdwind.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