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互联网技术发展报告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gzhdwind.xhstdz.com/mobile/news/2549.html
核心提示:【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热点技术一、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及发展现状1.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念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移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热点技术

互联网技术发展报告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及发展现状

1.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念

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移动接入相关技术,从而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并在无线情况下获取所需信息的通信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无线终端技术在用户之间的全面使用,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手机与互联网的连接,而是实现无线通讯与互联网资源的紧密结合。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中,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将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户可以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随时随地利用移动重点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目前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也让移动终端更为快速便捷,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业存在着问题,无线终端多样的种类,也使得操作系统和硬件配置各具特性,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并且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时间上也具有批次性的特点,使得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过程中会呈现断断续续的走向。

1.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现今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也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并在电子商务和社交领域中具备客观的发展前景。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电子通信领域更具优势,互联网业务种类的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但从市场业务增长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仍集中在特殊增值业务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阶段,符合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阶段性发展,并对整个通信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不同地区具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人民生活条件等因素也影响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导致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经济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差异。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自从2008年3G时代的开始后,移动互联网产业也逐渐丰富了更多的业务,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4G时代的到来,上网速度与数据信息量的提升,也能让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方向里,娱乐化、商务化、行业化和信息化将成为主要目标。

2.1信息化和商务化

信息时代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信息类业务,从传统的文字表达转化为了图片和视频等数字化阶段,而传统互联网技术也增加了许多新型技术手段,从而提升商品的可见度,改变公众对商品的态度和认知,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商务化的发展,也在满足了人们购物、炒股和商业交易的同时,强化了互联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2娱乐化和行业化

通过对国内外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娱乐业务的增长最为迅速,并逐渐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经营者最重要的业务额增长点之一,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了国内移动运营商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开发出了移动虚拟总机、无线DDN及移动定位等业务,提升了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产业作为创新热度最活跃的朝阳产业,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也将在社交领域、电子商务领域、移动支付领域和日常工具领域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多元化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热点

3.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讯息领域

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而通信行业发展也需要将大量的有价值讯息呈现给用户,这样才能让用户在互联网中获得更多信息,并进一步开发通信行业的客户市场资源。现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讯息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服务、交通报告服务和天气预报服务中,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移动终端优势,可以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进行及时播报,并且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对新闻需求的定制模式,让新闻事件变成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的形式,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实性应用。而交通状况报告服务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交通资源的有效利用,方便用户出行的同时还可以结合信息播报服务和电子地图技术,让用户能够及时掌握城市交通状况的信息。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结合GPS和天气预报服务,并与气象部门展开合作实时对天气进行预报,不但能够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服务范围,还进一步挖掘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

3.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沟通领域

移动通信的用户沟通服务主要以手机QQ和微信服务为主,通过移动QQ服务让用户实现双向通信,并且移动互联网技术中的WAP或GPRS技术也能让移动终端和计算机更加接近,促进了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的有效结合。而微信软件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应用成功的沟通软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之间的实时通信,并且将手机和电脑功能进行了充分整合,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让用户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产品体验。

3.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娱乐领域

传统的手机单机游戏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发展,在提升了手机游戏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拓展到洲际游戏行业的实测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手机游戏行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游戏画面、速度和功能,并完善乐了手机游戏市场,并使移动互联网产业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源和经济成果。如今的互联网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也将会有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及时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互联网时代下移动网络技术在资源整合中的应用 关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探讨 探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之探索 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考试中的应用 浅谈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对互联网音乐发展的影响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支付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网络架构的影响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交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 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形势下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Gartner. Forecast: Smartphone Production by Chinese Manufacturers, 2011 to 2016 [EB/OL]. (2013-06-10). http:///portal/server.pt?open=512&objID=202&&PageID=5553&mode=2&in_hi_userid=2&cached=true&resId=2284915&ref=AnalystProfile.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2.

[4] 爱立信. 爱立信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 [R]. 瑞典: 爱立信. 2013.

[5] 阚志刚, 黄晖, 马建. 移动IPv6概述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2,8(3):20-23.

[6] KEMPF J. Goals for network-based loc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 (NETLMM) [S]. IETF. 2007.

[7] MOSKOWITZ R, NIKANDER P. Host Identity Protocol (HIP) Architecture [S]. IETF. 2006.

[8] BORMANN C, CASTELLANI A P, SHELBY Z. Coap: An application protocol for billions of tiny internet nodes [J]. Internet Computing, IEEE, 2012,16(2):62-67. DOI: 10.1109/MIC.2012.29.

[9] MULLIGEN G. The 6LoWPAN architecture [C]//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kshop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s, 2007, New York, NY, USA: ACM, 2007:78-82. DOI: 10.1145/1278972.1278992.

[10] WINTER T, THUBERT P, BRANDT A. RPL: IPv6 Routing Protocol for Low power and Lossy Networks [S]. IETF. 2011.

[11] BLANCHET M, SEITE P.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Provisioning Domains Problem Statement [S]. IETF. 2011.

[12] 3GPP TS 23.861. Multi access PDN connectivity and IP flow mobility (Release 9) [S]. 3GPP. 2011.

一、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下功能拓展的现状

对于每一所高校而言,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是广大师生获取文献、信息和知识以及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基本的文献服务对于师生而言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课程学习与教学的需求,为了拓展自身功能,各高校图书馆均作出了新的尝试,但其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纸本文献总是比各种类型和载体的电子文献处于更重要的位置,其数量也更多,但是如今的阅读趋势却是逐步由纸质文献阅览为主转变至以浏览网络电子文献为主。由于受到不同高校本身教学力量和办公条件的制约,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馆藏模式都较为封闭,在扩展文献信息资源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为了迅速增加电子文献的数量,过度地从藏书需求而不是用户需求出发进行信息资源建设,造成了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另外,由于缺乏对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得不到制定,造成了特色数据库较少,电子文献数据库的应用共享程度不高的尴尬情形。

在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建设方面,简单人工咨询式服务仍是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这使得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电子互联网技术也难以得到广泛运用,网络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导航服务、网络导航服务等大多数功能均处于空白状态。

而在图书馆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在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随着计算机教学网络与教育技术的日益融合而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之时,许多高校面对的现实困难却是资金力量不足、技术开发困难。在新技术和设备的多种应用、多媒体阅览空间的建立、快速网络服务的提供、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等功能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而在电子教学服务系统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播放支持方面也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虽然建设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高校图书馆也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图书馆的校园APP的开发就是一例。在校园图书馆APP的开发中,代表了定制开发最高水平的高校APP移动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在经过了一系列功能调查和测试后得出的报告中,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这几所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APP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馆藏信息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续借预约”“通知公告”“在线阅读”与“分享”等等。同时,每一款APP系统也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水平,在本校图书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如“多媒体阅读”“在线展览”和“空间预约”等特有功能。尽管在细节设计和人文个性体现方面还存在一定薄弱的地方,但是这些APP已经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为校园学习提供更方便优质的服务。

在这些或成功、或不足的探索中,电子互联网技术是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发挥“互联网+图书馆”的实力,关键就在于电子互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

“互联网+”这一概念实际上指得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之下,已经有搜索引擎凭借超强的检索功能,冲击着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而图书馆虽然在资源与服务方面逐渐转向了数字化环境,但它在开发使用互联网的拓展服务和关联服务这一部分功能上极其短缺。发展“互联网+图书馆”,掌握电子互联网优势技术,培养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实现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功能拓展,已成为当代高校图书馆刻不容缓的要求。如何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将“互联网+图书馆”这个模式成功应用到实践层面中,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探索出新的功能,以实现满足校园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最终目的。

二、“互联网+图书馆”模式下的拓展应用

(一)方便借阅,实现网络自助服务。在一般高校的图书馆中,学生一般通过随身携带的本人校园一卡通刷卡通过图书馆门禁,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便利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读者忘记带卡,或碍于情面将卡转借他人、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发展以及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在学生间的普及,运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就可以在没有校园卡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图书馆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安全防盗、数据统计等功能。其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学生在自己手机上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者下载安装图书馆APP),认证本人身份之后,生成一张专属的“手机读者证”,用此证在图书馆门禁系统“扫一扫”即可入馆。同样,读者使用“手机读者证”在自助借还设备上“扫一扫”就可完成借书、续借操作,既为读者提供了安全的身份保护,同时也简便了借阅的手续步骤。

RFID技术作为一种过自动识别技术,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借鉴它在物联网方面的功能,并合理运用于书籍的移动和识别方面。比如在某位学生寻找自己想要借阅的书籍的时候,RFID的定位技术和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充分减少学生寻找目标的时间,避免了在面积较大的图书馆中频频发生的藏书寻找困难的情况出现。

(二)优化管理,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管理系统。随着云计算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始应用,以纸质图书出借为主要对象的传统借阅习惯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文献出借服务中占比重较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及咨询服务体系就必须加以改造,以实现自己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效用。

首先,建立知识管理和服务系统平台应成为图书馆电子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各大学院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收集、分析、识别、细化、提取、整合相关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利用云计算技术统计出各种文献的流通情况,并以学院专业为条目,生成具有较强针对性、适用性和功能性的知识资源库。教师与学生只需要通过查看校园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服务系统生成的统计结果,直接在本专业的知识资源库中进行检索查询,查阅到得到所需的资料,或者在其他阅读量较大的文献中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内容。

其次,为了实现知识资源库中信息的共建共享,知识管理和服务系统还可以提供信息咨询、信息、信息交流等功能。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应整合服务部门,优化信息资源,努力实现在同一空间的较短时间内解决师生的所有问题,使得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双向返送,提高服务工作的效率。例如,可以把图书馆流通、阅览、期刊等部门整合为信息服务部,同时加强信息采编、技术发展、课题研究、教育培训等部门的整合,为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提供信息集成工作平台。这项工作就需要将传统的咨询台和专业馆员结合起来,咨询台接到师生的信息反馈之后,通过信息系统对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按学科专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同时传递给相应的专业馆员,由专业的图书馆员解决后再反馈给读者。

最后,图书馆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云环境下信息化技术操作的图书馆员。一方面,要让图书馆全体成员对于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图书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之后会产生哪些变化,以及自己的工作在这些变化面前要做出哪些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管理及咨询服务系统的建设需要一批能够利用好云计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专业人员,这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总体要求就比较高。

而“云馆员”的引进与培训也将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图书馆适应云计算的重要保证,“云馆员”指得并不是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而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职或兼职专家,这些成员能够补充和完善咨询系统的信息结构,以便完成深层次的知识信息服务的功能目标。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与专业门户网站合作,为师生提供专业化的网络知识服务和信息资源,而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可以成为校图书馆的合作对象,直接为师生提供校内的课题合作和信息服务。

(三)帮助实践,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图书馆作为学校自主学习的重要服务平台,不仅要重视和完善提供文献借阅的基础服务,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特别是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功能延伸,是吸引学生到馆学习的一种方式。

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就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网络中的一种衍生功能,它指得是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由各种不同类型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协作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作为成员之间沟通的方式,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学习讨论,这一功能不同于网上直接的交流,它以图书馆大量的电子信息储备为基础,从而更加具有目的性与实用性。

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建设之外,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开辟出一些全新的实体空间实现为师生提供现实小组讨论与活动的功能目的,例如开辟小组研讨室、社团项目展示中心、交互式教学实验室等。在这样的功能之下,图书馆就能在提供图书文献的信息存储点这样的一个角色中转变为一个知识交互和创造的信息活跃点。在这些的新的学习空间中,书籍只起到辅作用,现代的移动WIFII、LED,具有科研功能的3D打印设备、电子沙盘、交互性白板、投影仪等,这些实验性的工具将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以满足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外国的某些高校的图书馆,更是直接将“创客空间”服务整合进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互联网+玩”的场所。这些新开辟的活动室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实验室,是一种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下实现自我导向并与其学习目标相一致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锻炼自己研究互联网前端问题的能力,如手机服务开发、3D打印制作等,这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技术下实体的创新功能。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移动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39-02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把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期重要目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社交媒体软件功能的开发完善,信息技术在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方面开始发挥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实现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协作化等多模式整合性改革,并重点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社交软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服务,构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并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为移动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人与环境交互的模式。

2 研究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既为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与其他社会成员便捷沟通的平台。传统教育需要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能源”,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开放,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实时教学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非正式、按需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大学城空间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移动学习平台与课程资源平台,一方面为一线教师开展移动教学、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辅助教学资源。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 在2015年“互联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界已经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与教育教学结合,传统的教学形态被科技的力量重塑,可以说教育行业已逐步实现高科技化与互联网化。

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点:

1)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

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比如近年热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社交网络软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微信平台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教育之后,国内学者曲大为、赵福政(2015)从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入手,站在产业元素重塑角度,提出建构“互联网+”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路径;王竹立、李小玉(2015)等人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误区出发,实证研究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的应用;颜正恕、徐济惠(2016)分析了“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移动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 在国外,众多学者从移动学习理论及应用方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教学进行了诸多研究,不仅研发了种类丰富的实践应用软件系统,而且在移动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难以长时间地保持集中的精力,因此,目前国外的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将移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专注度上,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的微教学模式研究应运而生。此外,国外部分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研发出具备不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移动学习。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于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应用方面,研究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探索出一条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道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翻转应用、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移动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应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微信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学者开始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微信实现移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 “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正式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偶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常规的教学课程来传递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主要的方式。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在移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非正式学习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开展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外部环境和学习者发生相互作用,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教学应在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观念指导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使用适当A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移动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个性化学习理论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学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软件平台只是辅助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为达到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在移动学习中,各种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理论,它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移动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创造性,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混合学习理论注重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的学习方式构建。因此,混合学习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信息来进行学习的理论观点,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5 研究展望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虽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内涵的把握以及实现路径研究较少。“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放在集中建构“互联网+”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深入探讨实时交互性强、使用率高的各类社交软件在“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应用上。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针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它们多是基于互联网上Web浏览的方式,缺乏基于移动领域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具体到现代社交网络技术与应用软件在具体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则更少。然而,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要想在具体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互联网虚拟的环境是不够的,发挥移动个性化教学最大潜力的关键在于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管理与教辅管理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 +”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4]杜荩萧潇.面向自主学习的互动式网络学习系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440-445.

[5]王良周,于卫红.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3):31-37.

[6]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7]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8]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

摘要: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往小微企业主要通过近亲属及民间借贷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及促进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改进,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更多地选择为兼具实力与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是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以低门槛、方便快捷的特点为众多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 互联网金融 应用

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由大型企业或中型企业决定,也受到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仍然十分困难,面临的融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微企业自身融资制度不健全。小微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家族式企业,多从事于服务类行业,规模有限,治理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弱,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缺乏透明性,决策由“家长”做出,随意性大,没有合理的决策机制,缺乏正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约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生产效率低下。自身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融资制度规范自身融资,在融资中缺乏信用积累和信息传递机制,使其在需要资金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找融资渠道填补资金需求,从而跟不上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导致经营失败。

(二)融资成本较高,缺乏融资渠道。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一般处于初创或发展阶段,经营风险比较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融资金额小,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由于难以识别贷款企业资信状况,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会对小微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查,并通过提高利率降低贷款损失风险,很多小微企业因为资信问题被银行拒之门外或承担了过高的利息费用,从而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资本成本。如果得不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小微企业一般会通过民间借贷筹集所需资金,由此承担更高的利率,甚至会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政府政策执行力度较差,不能满足融资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我国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从政策的执行状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金融机构迫于政策压力为小微企业贷款,执行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很多小微企业并没有真正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相关部门也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使得很多政策在执行中流于形式。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2014年互联网金融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同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向小微、三农提供服务。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了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井喷式发展。

(二)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传统金融网络化。即传统金融业务网络化,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等机构通过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网上转账、网上投资理财、网上资金借贷、网上证券和保险交易,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将线下服务升级为线上服务,改造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2)第三方支付。是指独立于银行、网站及商家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订合约,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解除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双方提供支付服务。(3)大数据金融。是指集成海量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分析,提取与金融相关的数据价值,为金融机构等提供资金融通服务。(4)P2P 网络贷款。即点对点信贷或个人对个人信贷。这种模式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网络贷款中介帮助确定贷款条款和必要的法律文本,资金供求双方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金借贷,资金借出人获取利息收益并承担风险,资金借入人到期还款,网贷平台收取中介服务费。(5)众筹模式。互联网众筹源自于众包,是众包的一种应用,是指资金需求者在互联网上对公众展示创意和项目,获取关注与支持,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资金为自身进行某项活动取得必要的资金援助,并给予资金提供者回报。(6)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也就是将线下实体银行、基金、证券等公司的传统理财产品转到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如余额宝、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利用积累的用户资源打造出的大众参与、低门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三、互联网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以P2P网贷为例

在众多互联网金融模式中,P2P网贷及众筹对小微企业融资来说影响最大。就P2P网贷来说,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7月底我国正常运营平台2 136家,投资人数达到了179.31万人,借款人数达到了44.13万人,P2P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达到825.0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8倍,网贷成交量大幅增加。网贷平台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投资人和融资者首先在网贷平台进行注册,由平台对双方进行资质审核,通过审核的合格投资者与融资者通过平台进行借贷交易,融资者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投资人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网贷平台主要负责资质审核并为投融资者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通过这种模式投资者将闲置的资金借给其认为借贷安全的资金需求方,从而得到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一定收益,借款人通过在网贷平台筹资项目吸引投资人投资,获得项目所需资金,并支付通常低于银行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的借款费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以融金所网贷平台为例,深圳市某通信设备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五金零部件加工业务,在网贷平台企业基本信息,并经过审核评级后,通过加工设备售后回租项目为企业生产周转成功获得了170万元、年利率为16%、为期36个月的资金,及时解决了企业短期生产经营所需,较银行贷款更加方便快捷,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P2P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效缓解了一些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方便快捷,贷款效率高,使很多创业者及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微型企业成功获得了资金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政策为小微企业贷款的压力,具有信息、交易、服务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增加了居民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更好地促进了社会资金的流通和价值的创造。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完善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加快互联网金融模式及产品创新。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金融产品虽然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依然严峻,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远远不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相应的金融模式也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并促使其向新的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应针对不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专门开发相应的金融模式和产品,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融资特征,为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风险控制与处理机制制度化。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对风险的控制不足会造成贷款成本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有效性。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更需要加强风险控制。一方面网络平台需要更加完善的线上信用评级标准,提高借贷双方准入门槛,把好注册关,完善客户信息档案,确保真实性,并进行有效控制,创建有效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传导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全面了解申请人的信用信息。对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信用违约行为通过制定法规在行政上予以处罚,在融资渠道上给予一定的限制,从各方面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互联网金融企业结合自身性质建立内部风险控制与处理机制,通过规范的制度和程序应对风险。另一方面应当由专门的机构对各平台实行统一定期考评,加强对各平台的监督,使其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更加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法律和监督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进行规范,但相应的法律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首先互联网金融涉及金融、商务、信息等多个领域,应当建立一套协同各方作用的监管制度,通过监督加强他律与行业自律。其次需要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对互联网金融经营准入、经营范围、组织形式、风险防控等做出明确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完善信用制度,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gzhdwind.xhstdz.com/news/2549.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gzhdwind.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