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摩西老师 | 专业 专心 有态度
来源|思政春秋
甲套 | 必修2《经济与社会》全册教案+PPT
思想政治课学科术语汇编
第一类【属性】【本质】【性质】【实质】【特点】【特征】(共57条)
一、经济生活:
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的本质:价值。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4.艰苦奋斗的实质: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5.公司的特征:独立法人资格,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6.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性质:谋生手段。
7.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特点:能力有差别。
8.国家财政的本质:国家参与收入分配。
9.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0.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公有制。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二、政治生活:
1.政治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2.政治的实质: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3.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4.国家的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7.人民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可靠。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动力)。
10.宗教的本质:唯心主义有神论。
1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2.国家主权的特征:对内具有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13.国家利益的本质:统治阶级的利益。
14.国际关系的实质:利益关系。
15.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6.当今国际形势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
三、文化生活:
1.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文化素养非天生,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聚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3.大众传媒的特点:依托信息技术,最大限度超越时空限制,汇集世界信息。
4.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5.中华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和综合性。
6.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7.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多样性。
8.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9.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主义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四、生活与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科学实践观,②“一结合两统一”:第一次在科学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①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根本属性是运动。
3.运动的属性:①绝对性,②无条件性,③永恒性。
4.静止的属性:①相对性,②有条件性,③暂时性。
5.规律的属性:①客观性,②普遍性。
6.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7.意识(社会意识)的属性:能动性或相对独立性——①反映物质: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②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意识促进物质发展,落后的意识阻碍物质发展。
8.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长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客观存在的反映。
9.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10.真理的属性:①客观性,②条件性,③具体性。
11.认识的属性:①反复性(有限性),②无限性(上升性)。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②发展的观点。
13.联系的属性:①普遍性,②客观性,③多样性。
14.系统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15.发展的属性:①普遍性,②前进性,③曲折性。
16.矛盾的属性:①同一性和斗争性,②普遍性(共性、一般)和特殊性(个性、个别)。
1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①社会历史性,②阶级性,③主体差异性。
18.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1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的规律)。
20.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第二类【核心】【基础】【前提】【基点】【立足】【出发】【关键】【保证】(共100条)
一、经济生活:
1.绿色消费的核心:可持续消费。
2.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
3.出口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技术、品牌、质量、服务。
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生产实践、劳动、生产劳动、生产活动)。(这也是《生活与哲学》的内容)
6.价格的基础:价值。
7.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人们的收入差距)。
8.对经济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消费。
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生产。
10.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
11.私营经济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
1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1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
15.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吸收存款。
16.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17.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
18.国家实现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税收。
19.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0.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1.劳动者实现权利和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互为前提。
22.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23.按要素分配的前提:非公有制。
24.公平的物质前提:效率(即经济效益)。
25.发展的基点:创新。
26.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立足:国内。
27.提高效率的保证:公平。
28.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关键:增强国有经济实力。
29.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保证:维护劳动者的权利。
二、政治生活:
1.政治的核心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自治权。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机会均等。
4.党的领导方式的核心:政治领导(党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
5.政治的基础:经济。
6.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工农联盟。
7.专政的基础:民主。
8.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选举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9.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
10.权利和义务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11.公民审慎投票的基础: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理性思考。
12.决策的基础:信息(民意)。
13.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1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知情权。
15.基层自治的基础:村民(居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居)民委员会。
1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基层群众自治。
17.集中的基础:民主。
18.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平等。
19.国家稳定的前提、发展的保证、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
20.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
2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目标与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
22.社会民主的基础:民主选举。
23.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的基础:平等友好。
24.国际合作的基础:共同利益。
25.和平的基础:发展。
26.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7.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经济、科技、国防实力。
28.综合国力较量的基础:经济和科技实力。
29.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即政治原则、方向和方针政策的领导)。
30.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证:团结。
3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和平。
3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群众的团结。
33.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
34.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35.依法执政的关键:依宪执政。
36.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37.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民主监督。
三、文化生活:
1.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文化创新的基础:实践(根本)、文化多样性(重要)。
5.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文化基础:继承。
6.教育创造文化的基础:实践和继承。
7.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文化创新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1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制高点: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四、生活与哲学: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即唯物史观)。
5.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实践。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7.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9.产生意识的前提条件: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等生物反应形式。
10.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
11.认识的基础:实践。
12.新的量变的基础:事物的新质。
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4.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新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事物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16.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
17.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证统一的基础:集体利益。
1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9.同一性与斗争性互为前提。
20.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普遍性。
21.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
23.认识和改造世界立足:整体。24.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实际、国情、现实、人民利益、整体。
第三类【源泉】【根源】【根基】【根本】【基本】【精髓】【灵魂】【真谛】(共142条)
一、经济生活:
1.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2.利益之源、发展之基、和谐之本:诚实守信。
3.促进人发展、推动历史进步、人类进步的源泉:劳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我国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
6.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价值。
7.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公有制。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9.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0.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4.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7.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
18.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预算。
19.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
20.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1.依法纳税:公民的基本义务。
2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25.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26.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对外开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耕地、水土保持。
二、政治生活:
1.国际关系中引起冲突的根源:利益对立。
2.当今世界仍不安宁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消除了屈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私有制。
4.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和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政治。
5.政治和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6.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的根本不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专政。
7.顺利建设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8.公民根本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9.政府权威的根本决定因素: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政府有权威)
10.人们社会生活中最根本的利害关系:经济利益关系。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我国的政体。
12.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的最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和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4.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
15.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6.我国的根本法:宪法。
17.我们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精神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8.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9.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群众的团结。
20.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信仰自由,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办的原则,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1.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即选举的权利)。
2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2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4.政府的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5.政府的基本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
26.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2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和活动原则。
29.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30.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3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各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共产党领导,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合作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核心内容。
35.我国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6.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主权国家(最基本)和国际组织。
37.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38.国际关素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39.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40.世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
41.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2.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
43.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
44.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即民主协商。
三、文化生活: 1.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2.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3.文化创新的根基:实践(根本)和传统文化(文化根基)。4.思想道德建设之基(制高点):理想信念。5.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6.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推动实践的发展。7.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8.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9.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规定着文化创新的方向和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10.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多样性。12.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对稳定性。1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14.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15.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1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8.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19.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20.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
四、生活与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世界的本原:物质。3.认识的源泉:实践。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5.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6.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7.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方法论。8.人生的根本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0.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观点。1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14.判定新事物的根本标志: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具有无比的优越性。15.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16.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1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8.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19.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20.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21.人的存在方式、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劳动(即为人服务的实践)。 22.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2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24.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2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26.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27.哲学的重要和基本的观点:生活和实践的观点。28.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科学实践观,②“一结合两统一”:第一次在科学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0.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基本观点。31.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辨证法的基本观点。32.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33.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工具)。34.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5.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生产、生产实践)。36.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3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38.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势。39.规律的基本属性:客观性、普遍性。40.联系的基本属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41.发展的基本属性:普通性。4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43.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44.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45.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阶级分析法。46.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47.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48.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9.我们生命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50.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51.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2.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类【主体】【主导】【先导】【支柱】【支撑】【动力】【纽带】【优先】【领导】【指导】(共56条)
一、经济生活: 1.我国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2.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3.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国有控股银行。4.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按劳分配制度。5.市场主体: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6.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作用: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7.在经济建设方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方面,政府主导。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柱:基本经济制度。9.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10.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11.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12.非公有制经济,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13.社会信用制度的支撑:道德。(社会信用制度的保障:法律) 1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15.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16.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17.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消费对经济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18.促成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19.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平衡,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0.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分配和交换。21.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商业银行。 22.优先发展:就业优先,农业农村优先,教育优先,公共交通优先。
二、政治生活: 1.公民是权利和义务的主体。2.公民的主体:人民。3.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
三、文化生活: 1.文化创新主体:人民群众。2.以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依靠政治和经济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文化建设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4.社会变革的先导(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思想运动。5.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6.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7.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8.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化多样性。9.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10.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11.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12.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
四、生活与哲学: 1.实践的主体:人(人民群众)。2.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人民群众)。3.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4.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5.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6.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7.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8.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内因(内部矛盾)。9.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动力:外因(外部矛盾)。10.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11.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1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3.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5.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16.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17.认识指导实践。18.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9.我们人生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类【主题】【集中】【标志】【见证】【表现】【寓于】(共58条)
一、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主题:物质财富的创造。 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3.货币产生后,商品价值的表现:价格。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6.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7.市场调节弊端的表现: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二、政治生活: 1.《政治生活》主题:根本利益的保障。2.社会主义初经阶段,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和发展。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题:团结和民主。5.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与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两者合称选举的权利)。6.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为什么人的问题。7.政府有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得到人民认可与接受。8.综合国力标志之一:民族团结。9.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10.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11.最广泛的民主的表现: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12.最真实的民主的表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13.最管用的民主的表现: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14.充分反映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主题:精神家园的耕耘。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3.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庆祝民族节日。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5.集中体现了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6.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7.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10.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11.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传统建筑。1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13.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14.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中华古代科学技术独领风骚,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15.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17.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的表现:影响个人的成长,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18.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19.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20.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21.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24.落后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传统习俗,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25.文化自信的表现:对文化发展前途、道路、目标充满信心。26.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