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7月6日,广东省作家协会、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代表三地的文学组织,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拉开了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帷幕。关于什么是“大湾区文学”,学者们还在探索、研究、争议,尽管说法不一,但大致相同的意见都认为必须是一种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具有新质的文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从承接传统来看,以1840年划界,有中国近代以前的岭南文化的远传统,又有近代以来直到现在将近180年间所形成的文化近传统,这两个传统与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的文化底色密切相关,同时又为未来大湾区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影响着大湾区文学的发展路向和品质。本文从大湾区文学未来品质的三个方面:开放与创新创造性、流动与多元共生性、当代前沿与世界性,去探究它们与岭南文化底色的关系,坚定大湾区文学的文化自信,让大湾区文学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
从岭南文化远传统和近传统的衔接来看,它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从受容、包容再到创新创造的相互交织相互推进的发展线。
总体来说,岭南文化在1840年以前,受容程度大许多,但在受容中也时有包容和创造。受容状态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正如岭南从汉、唐到宋、元,随着汉、魏晋南北朝、唐末、宋末几次大移民的进程,也随着被贬谪迁徙官员的南下,中原文化逐渐进入并影响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也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受容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主动状态的包容和创新创造。如慧能和陈白沙。慧能到黄梅求佛时,被人看不起,被视为岭南“獠人”,似乎还是没有进化好的另类。但他靠极高的领悟力创造了震惊佛坛的偈语,在被人追杀后逃回到岭南,创立了第一次佛教中国化的禅宗,成为开宗立派的新一代佛教祖师和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大师。江门的陈白沙,熔儒道释于一炉,中和诸家,推崇“自信”“贵疑”“自得”“觉悟”,主张以独立的主体意识,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创造了与传统理学相区别的独具岭南特色的“江门学派”,其重“心”重“自得”的理论与方法比阳明心学还要早。
从明开始,岭南地区的受容状态逐渐向主动包容方向发生着变化,尤其是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如以罗坚、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等从西方来到澳门、广州、肇庆、韶州等地传教,以及作为清朝唯一开放通商的广州口岸的繁华,岭南地区变得更为开放和包容,树立起一种不怕“异端学说”,以开阔的胸襟、宽容的态度接纳外来思想、择善而从、为我所用的文化姿态,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与融通互为表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到了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追求西方进步思想的双重变奏中,岭南思想界发生巨大变化,近代岭南文化的整体精神风貌就是在主动接受西方思想中建立起经世致用、爱国救亡的启蒙之学,在追求个体自由和群体觉醒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改变与崛起。林则徐在岭南虽然只住了两年,但他组织人员编纂中外文书刊以了解西洋事情,广求“夷务”新知,他所编译的《四洲志》成为魏源《海国图志》的基础。他还带头冲破禁区,在实际操作上仿制洋船洋炮,开启了“开眼看世界”潮流。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扩充而成,使该书成为进一步打开世界视野的标志。他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进一步推进了在全方位上(军事、器物到西方政制)向西方学习的理念,这成为其后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成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先声。香山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借阐述西方制度和思想,提出要张扬国威、抵御外侮,起到警世鸣钟的作用。康有为在西方思想的启发下,融中西各国文化精华,托古改制,提出了“大同”说,其思想自称来自中西文化的一切优秀方面,幻想在继承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一切既有的文化,创造先进的新文明,这成为其维新变革思想的源头。梁启超在对新文化的追求中,提出要更新与重塑传统文化,改造民性,铸造新国民,从开民智、兴民权、育民德入手,倡导“合群”和追求自由,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观,开启了从个体与国家关系切入力图建立一个崭新的民族共同体的新思潮。这种“新民说”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思想界。孙中山决心学习西方改变中国并击败西方的侵略,从不亡国灭种的动机提出革命,矢志推翻满清帝制。他自称“余之谋取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固袭我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❶开放的视野使他融通中西文化而提出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思想。“开放不仅是岭南人的精神,也是岭南人的实践模式和生活方式,是精神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价值取向。”❷开放使得岭南人有兼容并蓄的胸怀,也为求新求变以及创新创造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近代岭南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成为引导中国文化路向的主导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研究岭南文化的多项成果都提到,岭南文化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开放、融通并继而实现创新创造的文化特点,一是与岭南的地理状况相关,因为两面濒海,形成了内靠大陆外向海洋的地理环境,故从汉以来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外贸业在唐宋时期就很发达,到清时作为对外唯一口岸更使岭南成为了中国对外的窗口,加之还有重商的传统,共同促进了岭南地区开放意识的形成。二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形态的剧烈动荡促使了从被动开放向主动接纳的转变,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博大气魄和开阔胸襟。三是岭南地区从来就有向外拓展的移民传统,过番谋生者历来就存在,到晚清时除南洋有数十万人之外,新老金山客也达二三十万人,形成了遍及南洋和欧洲、美洲的华侨华工,更何况还有主动派出幼童出国留学的行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就在香山,晚清幼童赴美,广东籍占大多数。广东人主动留洋再将西洋知识带回中国,在中国实现创新创造的例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孙中山、张竞生、李金发、冼星海、林风眠等等。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有这样的文化做底色,未来品质也必然具备开放与创新创造性。我在论人文湾区建设时曾经这样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目标是要创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那么人文湾区的建设就要有与大湾区整体目标相匹配的标杆,即打造一个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水平极高、文化消费动力充足的优质文化生活圈。”❸从黄遵宪、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来,岭南文学就是开中国文学风气之先的文学,“我佛山人”吴趼人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上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写出《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轰动文坛的小说,成为了晚清“谴责小说”巨匠。20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出现了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崑南、刘以鬯、李碧华等带有先锋性的小说、西西为代表的“城市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黄易的“玄幻小说”、亦舒的“言情小说”等等,广州则有章以武、张欣、张梅等的“城市文学”以及深圳、东莞、佛山兴起的“打工文学”。新世纪以来广东的网络文学在全国领先一步,许多著名的网络作家如当年明月、南派三叔、天下霸唱、慕容雪村、李可等都是由广东起步,尔后闻名全国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东阳江人林庭锋和中国台湾籍人士罗森在2001年11月就筹办起点中文网,2022年6月试水,2003年就实行VIP制度,11月开始在线收费阅读,2004年就是中国网络文学第一大网站,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最重要的孵化器。“网文出海”也是他们创造的,开拓了网文海外传播的“起点模式”。广东最早创办《网络文学评论》杂志,最早将政府文艺奖“鲁迅文艺奖”颁发给网络小说,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网络文学作家分会的组织之一。现在,香港的网络文学也盛行起来,薛可正、张晨、“岭南痴线佬”碎星团等的创作也极有香港的独特韵味和市井气息,更为重要的是带有科技创新发展的色彩,是黄易、倪匡、亦舒等人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上述文学发展之种种,与岭南文化的底色密不可分,而在未来大湾区文学的发展中,有大湾区的良好文化环境和多年来文学打下的基础,这种开放创造品质必定会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
岭南文化又是一种流动的文化,人员的南来北往以及与外国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让岭南文化具备多元共生的品质,这也是影响未来大湾区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岭南先民可以追溯到13万年前的“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古越族先民与商王朝有直接间接的交往和贡物关系”。❹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市)。南路一代属象郡,西部一部分属桂林郡。岭南从此直接归属中央王朝。秦始皇时期,曾迁内地五十万人戍防五岭,与越人共处杂居。又批准赵佗将一万五千名无夫家的妇女送到军中与秦军婚配,繁衍后代。汉以后,中原人避乱移居岭南,与当地人杂居通婚,岭南逐渐成为移民之地。唐时,在岭南经商而流寓岭南的外国人也与汉族通婚。据载,公元878年10月,黄巢的兵攻入广州城,寄居在城中经商的国外经商者被杀的达十二万之众。当时广州城人口也就五十万左右,外国商人及其寓居者几乎占四分之一。宋灭之后,南宋遗民大量滞留岭南。清初入粤的八旗防军及其眷属(其中部分也是汉人),构成了岭南居民“混杂”的复杂状态。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广东人口骤增,其中以珠三角增长最快,内地到广东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达到3000万以上。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江门、惠州等市,以及台湾省籍人士到此工作和经商者众多。深圳就更是一个移民城市,90%居民为外来移民,仅湖南籍常住人口达350万,湖北籍常住人口达250万。蛇口一地,长期生活与工作的外国人达1.5万人,成分涉100多个国家。为了推动广东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州自1998年以来就创办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有约三万名海外人才携1.5万个科技项目参会,有的在广东落地创业。华大基因就是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企业。广东同时又是一个向海外移民的省份,有三千万华侨华人,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二。
澳门一直就是岭南的一部分。1535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力,1557年上岸定居,也有葡萄牙人娶当地人为妻的状况出现,土生葡人并由此产生。澳门的多元文化色彩明显,目前长居澳门的华侨占其总人口的12%,来自东南亚、南美、北美、欧洲等55个国家。香港在汉代时属于南海郡,岭南人居住最多。抗日战争期间,内地人避乱香港,再后来内地移民香港的成分逐渐增多,其中以沿海省份的上海、江苏、福建、广东人移民最多。后来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印度人、英国人亦在香港居住或工作。同时,内地出国留学后作为引进人才在香港工作的人数也非常可观。
总之,岭南文化是一种流动多元的文化,既呈现出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又有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色彩。岭南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也带有这种流动与多元共生性。
比如岭南文学风格,一般都认为岭南文学平和温婉,清淡明丽,轻快平易,但在特定时刻岭南文学又呈现出雄直之气。像明清之际的岭南文学,文学家处于易代的转折时刻,又广泛游历中原与江南大地,吸收中原的厚重、江南的灵动、秦晋的坚实、湘鄂的刚烈,熔铸出岭南的雄奇雅正之风,这正是在流动中出现的文学风貌。洪亮吉高度评价岭南诗派,称“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❺书画艺术中也有这种现象,“靖江后人”石涛,为明代遗民,后期的画风也转向沉雄质实,不拘成法,豪放淋漓,饱含着他胸中的郁勃之气。黄遵宪的诗歌中充满坚贞、雄直之气,如他歌颂梅州客家先民参加宋末的崖山之战的诗,“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戴天来再破荒”。❻与此相似的还有客家诗人丘逢甲,他不仅是誓死保卫台湾的将领,而且是甲午战后痛哭台湾失去的第一诗人,其诗《离台诗》《春愁》《往事》等沉雄顿挫,苍凉悲壮,骨气充盈,雄气完足。广东现当代文学中,欧阳山来自湖北,在广州写出了颇有岭南风味的《三家巷》等作品。改革开放之后,移民作家带来了各地的文学感悟和表达特点,结合广东的实际写出了风格多样的作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局面。杨黎光、陈启文等的报告文学,杨克、卢卫平、郑小琼等的诗,章以武、张欣、南翔、邓一光等的小说,放眼看去,从外省移民来广东的作家很是耀眼夺目,他们与广东本土作家一道共同构建起了广东文学的殿堂。港澳文学也是如此,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广纳海内外作家与文学。年轻一代的南来作家如葛亮、周洁茹等创作成绩可观。香港作家联会还牵头搭建起了“世界华文文学联盟”的平台,《香港文学》杂志经常开辟海外华文文学专辑。“海外华文文学带来了世界各地文化,使得香港文学的文化混合更加繁复,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交错形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❼澳门将土生葡人的文学纳入自己的范围,一座小城却容纳着五洲的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在大湾区之内已经显山露水。
当然,近代以来,尤其是百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差异明显,回归之后,“一国两制”政策也保证了港澳文化相对的独立性,如何在构建经济共同体的同时构建文化的共同体,在多元化的前提下构建共生的文化生态,还得回到岭南文化的底色上。因为三地的文化根基没变,语言、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有共同性,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寻找到最大公约数。经济、人才可以跨区流动,文化也可以跨区合作共建。在流动中保护多元,也可以在流动中建构共生和谐的文化生态。
三
至于当代前沿与世界性,虽然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提出的,但依然有着岭南文化的底色做基础。
近代以来,“广东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策源地和新文化的生长点”,岭南“以鲜明的世界性、民族性、先进性和岭南特质引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明进步”。❽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就是顺应世界潮流,站在文明进步的前沿。黄遵宪、梁启超对文学的振臂高呼成为了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是思想与文学进步上的先锋。张竞生敢于冲破传统,介绍西方的性学,被称为“中国性学第一人”,具有与世界齐步走的眼光。由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将西方美术与中国写意画相结合,以西方技法表达中国美学意境,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李铁夫成为中国油画的先行者,李金发成为现代中国“意象派”诗歌的最早实践者。电影界内,有蔡楚生、郑君里、黎民伟、蝴蝶、阮玲玉等,无疑都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弄潮儿。音乐界则有萧友梅、冼星海、马思聪。其中的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以后到法国接受西方音乐教育,他熟练地运用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他的《第一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交响曲,其中的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采用了从小熟悉的珠江渔民号子《疍民歌》。在延安,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引领了中国音乐的时尚,其中除了陕北等西北地方音乐元素外,还用了广东音乐元素《顶硬上》。他用西方音乐艺术形式如歌剧、交响曲、艺术歌曲等来表达中国感情、中国故事,成为引领时代的举旗手。他的音乐,既是民族的,又是前沿的、时尚的、世界性的。
在大湾区文学进行时中,有了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过去的岭南视角是以山为分界作为地理划分的,“不仅隐藏着陆地的视角,而且与中心相对的某种‘偏远’也从中一览无遗。但现在这个‘大湾区’所蕴含的地理视角无疑是指向海洋的”。❾大湾区文学对新城市文学、新工人文学、海洋文学、泛科幻写作、新南方写作等等的探讨,在艺术内容与形式上必将有新的实验与开拓。
关于“新城市文学”,邓一光、张欣、鲍十、南翔、杨黎光、吴君等有了对城市题材的新探索。吴君的《皇后大道》《万福》是深圳与香港“双城”的双重变奏,《晒米人家》是向特区生活深度的开掘。王十月、郑小琼等开始写作他们对城市的碰撞体验。新生代作家王威廉、陈崇正、蔡东等探索城市人的内心思辨。葛亮将写作视角从江南转向大湾区,新作《燕食记》触角细腻,通过大湾区共享而特有的饮食文化深探大湾区文化底蕴和未来的一体化途径。周洁茹用港漂的眼光透视暂时还不属于她的“我城”,唐睿则在移民与香港的融入中写出香港青年成长的心路历程。“新城市文学”必然要具备现代意识,是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视野下来观察与书写城市。作家必然会站在现代性的时间与空间下去体验城市的生命律动。海湾城市、社区、工业园区、湿地公园、电子屏幕、楼宇、地铁与城轨、网约车、快递物流、养老院、购物商场、健身、跑酷、电竞、抖音、快手等等都将在现代性的时间内得以展现。城市作为21世纪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活色生香,复杂、裂变、快速度、多向度的城市景观令人炫目,充满刺激,富有极大的写作扩展空间。大湾区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必定会使“新城市文学”具备新质,必将在大湾区城市中构建起崭新的文化认同。
海洋文学也将进一步得到开发与拓展。海湾文化、沙滩文化、岛屿文化、台风、红树林、滩涂、海水养殖、出海捕捞等等,将给人带来新的生命体验。大海阔广、美丽而神秘,充满挑战,正如大湾区诗人黄礼孩写到过的大海:潮汐的金属圈,如文字般在或蓝或白的海面扩展,既有荒年的歌唱,又存在无法解密的视像。目前,海洋文学正在广东作家的笔下出现井喷现象,陈继明的《平安批》、林棹的《潮汐图》、厚圃的《拖神》等长篇小说透露出了蓬勃生机。
“新工人文学”与科幻文学、科技文学紧密相连,量子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云计算、数字经济、媒介革命等等,会促进各种跨界的写作。顺德和东莞都是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新工业文学”与“新工人文学”交织在一道,开启了大湾区文学工业书写的新空间。最近,顺德作家魏强的长篇小说《大凤来仪》正是以顺德的家电与厨卫行业的创业与竞争为描写对象,展开对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理念创新上的书写。工业所带来的新空间以及创业之人不断迎接新挑战的心理抗压力的描写,都是以往文学中所不具备的。如小说中写模具厂车间的设备,有来自美国穆尔坐标磨床、日本瓦西诺光学曲线磨床、冈本高精度精密平面磨床、大偎五轴龙门加工中心、瑞士阿奇全自动数控慢走丝和火花机西班牙立式铣床等等,给人一种震撼。而走进机加工车间,每台机床都配备了专用的工具箱,柜子每层放置的物品名称、数量都有图片与文字标明。最上层的刀具架,每把刀的刀刃都戴上了防护套。看不到凌乱的电源和网络线,几台上的各种管理文件、工艺卡、排产计划单等都整齐地摆放在文件筐里。小说中还通过人物的汇报和对谈,将各种企业管理的术语镶嵌在其中,如海因西里法则、PDCA循环等等,对工艺流程,作者也有精到的介绍,如钣金的头道工序开料,喷涂的标准等等。
此外,金融文学、商业文学在香港财经小说和广东《商界》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尝试。网络文学是大湾区作家的强项,汇通科幻、科技、军事文学,在大湾区的新时代里必将得到更为强劲的发展。
虽然“新南方写作”的讨论尚没有进入到与实践相适配的阶段,但理论先行却能开启作家的写作阀门,更何况大湾区内有的作家已经在觉醒和反思中有意识地进行“新南方写作”的探索,力图创造出具有大湾区以及南方文学的新特点、新风格。
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顺应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它必然也是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只要立足大湾区的火热生活,写出大湾区人民为实现未来图景的合作奋斗,未来大湾区文学就必定是当代前沿与世界性的。
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定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的最好喜剧,我们不必犹疑,而应在创新创造中捧出文学的灿烂明珠。
注释:
❶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0页。
❷ 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❸ 蒋述卓:《人文湾区建设,扬帆正式好时节》,《南方日报》2021年11月14日。
❹ 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古代上册),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❺ 洪亮吉:《道中无事偶作论诗截句二十首》之五,刘德权校点,《洪亮吉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44页。
❻ 黄遵宪:《己亥杂诗》其二十五,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0页。
❼ 赵稀方:《回归后的香港文学—以<香港文学>说开去》,《文艺报》2022年6月29日,第3版。
❽ 田丰:《岭南人文精神与人文湾区》,《学术研究》2022年第2期。
❾ 王威廉、陈培浩:《地理空间及其文明活力的精神烙印——在大湾区思考一种文学地理学》,《粤海风》2021年第1期。
作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教授蒋述卓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色与未来品质】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yy520w.xhstdz.com/quote/1789.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网资讯 http://gzhdwind.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