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第十三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暨2022年“涉外法治话语:语言与法律的融合”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举行
2024-11-10 15:26

第十三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暨2022年“涉外法治话语:语言与法律的融合”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举行

72日上午,第十三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暨2022年“涉外法治话语:语言与法律的融合”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典礼在云端举行。本届“华政杯”于今年4月底正式启动,得到法律及翻译爱好者的踊跃支持,共收到来自学生、教师、法律从业者、翻译从业者、公司职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1939名选手的答卷。本次大赛共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8名和优胜奖12名。北京永道在线科技有限公司高海航同学获得特等奖。为感谢同行院校和老师对大赛的支持,本届大赛特设立优秀组织奖与最佳指导教师奖。“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的决赛选手与各界关心“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的人士同时在线观看直播。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长期以来受到中国翻译协会的支持,本届大赛也被纳入到中国翻译协会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我校党委副书记应培礼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主任姜永钢,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束金龙,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罗培新教授,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我校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教授、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等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颁奖典礼由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黄岳峥主持。

本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的颁奖恰逢2022年上海“涉外法治话语:语言与法律的融合”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Wells主编、《法学》英译版执行主编罗隽,新民晚报社时政新闻中心(国际新闻部)主编吴宇桢,《英语世界》主编邢三洲,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法学编辑王博等嘉宾,还分别就法律、翻译与国际传播等主题进行主旨发言,由外语学院副院长曹嬿副教授主持议程。 

应培礼向出席典礼及参与暑期学校的各位领导、学者及专家表示诚挚谢意,也向“华政杯”获奖选手表示衷心祝贺。他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外语学院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高端学术论坛,先后成立了“一带一路”法律翻译研究中心和中国涉外法治话语研究中心,建立了多种法律翻译智能平台,不断拓展法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范围和层次,并且积极参与国家级机关单位、地方级机关单位的法治对外宣传工作,在学术领域和社会层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应培礼表示,本次“华政杯”与2022年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充分表明“外语+法律”交叉复合已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希望外语学院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建立培养优质法治人才新机制。学校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这一平台,推进法律翻译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的人才。

黄岳峥介绍了本届大赛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并对各方表达诚挚谢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如何进一步发展涉外法治工作,培养具有国家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的涉外法治人才是国家之需、时代之需,我国的法治体系建设与改革也需要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法学翻译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年发展,“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已逐渐成为一项法学界、外语界及法律翻译业界共同参与的标杆赛事,得到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认可,取得了较高社会知名度。本届翻译大赛共有50人入围决赛,在激烈角逐后评出各项奖项。

姜永钢分享了他的三点体会,法律翻译实践应该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传达中国的法律理念,讲好中国故事;法律翻译研究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法律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多领域融合,全球化进展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迭代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助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还强调,法律翻译不仅是法律和翻译的结合,更是多领域知识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姜永钢表示,长期以来,中国译协重视法律翻译工作,支持“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希望“华政杯”翻译大赛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发挥平台优势,培养、选拔法律翻译人才,为构建和传播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姜永钢还表示,中国翻译协会将继续与华东政法大学等各大高校和机构紧密联系,共同推进中国法律翻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束金龙解释了举办2022年上海“涉外法治话语:语言与法律的融合”研究生暑期学校背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目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有效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离不开具有扎实外语和法学功底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本次暑期学校依托上海的区域优势和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科优势,注重探讨语言与法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相信本次暑期学校必能进一步丰富“法律+外语”的内涵,促进法律外语学科建设,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更好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

罗培新作“拥有灵魂的语言,才是最高级的语言”主题发言,以疫情期间的社会保供问题和自己亲身经历为例,解释“以情入理、以理入法,情理法交融,最终以语言的方式输出”是“法律与语言融合”的重要方式,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关键价值所在。社会回报、时代机遇和他人的贡献不容忽视,“能者多得”的优绩主义不应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风向;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换一种表述就多一份灵魂,只有拥有灵魂的语言,才是最高级的语言,而灵魂与价值超越国界。

施伟东高度评价了“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的意义。“华政杯”是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家战略之下的成功实践,生动反映了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的成长兴盛。以大赛为牵引,能够更好推动法治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通晓中国法、熟悉外国法,有能力为国家利益代言,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本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盛况空前,2022年度上海市研究生暑校又是华东政法大学的一项重要活动。施伟东表示,作为大赛协办单位,上海市法学会多年来亲历优秀法律翻译人才选拔过程,期待未来有更多关心、热爱法律翻译事业的有志之士共同参与。

张爱玲提出,涉外法治话语是话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世界理解当代中国的过程当中起着关键作用。涉外法治的相关工作很大程度上都始自于法律翻译‌‌,法律翻译在增加法律透明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法律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社会也同样关注对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张爱玲指出,面对司法口译研究长期被国际学界垄断的现状,我国口译研究者应当更多发声,用法治话语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法治中国。张爱玲对目前翻译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并对华政“法律”、“外语”、“翻译”三张王牌的结合寄予厚望。

屈文生表示法律翻译具有无限可能,为各行各业赋能。历年来,大赛致力于发掘法律翻译行业的精兵良将,许多“千里马”曾在“华政杯”等活动中崭露头角,许多参赛学生由法律翻译的爱好者化身为法律翻译的从业者,选手演绎的精彩故事永不落幕,这也是大赛举办的初衷。屈文生提出,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发展高等外语,必须聚焦“真问题”。今年外语学院聚焦理论与实践前沿,以“涉外法治话语”为主题,首次承办暑期学校,并邀请到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授课。外语学院积极探索“涉外法治话语”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热切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来华政学习。

余素青代表外语学院与本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组委会致辞。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作为大赛和本次上海市研究生暑校的承办单位,外语学院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外语与法学交叉学科融合以及教学改革。外语学院以“涉外法治话语”为研究主线,不断深化“外语+法律”“翻译+法律”的探索路径,运用“法律”“外语”“翻译”三张王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传播中国法治声音,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助力国家向世界传播新中国法治的建设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法治话语”研究体系。

张爱玲、施伟东、罗培新、邢三洲分别宣布各个奖项获奖情况。黄岳峥宣布本届比赛优秀组织奖和最佳指导教师奖的获奖单位和个人。 

特等奖获得者高海航代表全体参赛选手向大赛组委会与各位专家老师表达真挚感谢,并从自身学习经历出发,针对法律英语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提到,学好法律翻译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认真的态度之外,还需系统性把握法律英语的特点,也要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感悟,坚持积累学习,大量阅读英文法律法规。高海航也表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为法律翻译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曹嬿主持主旨发言议程,罗隽、吴宇桢、邢三洲、王博等嘉宾发表主旨发言。 

罗隽以“从译文到译作”为题,以编辑的身份分享海外出版时译文至译作的进阶过程。译作就是翻译与创作过程,海外出版社除申请版号、排版、设计、印刷、发行常规步骤外,最重要的是将“译文”变成“译作”的过程。她指出海外出版翻译需注意四个方面:政治立场、引注和格式、中文理解和专业术语。其中,政治立场是重中之重,而规范的引注和格式是学术成熟的标志。其次,翻译法律长句需考量中文理解,专业术语需确立术语表并与译者探讨。华政外语学院教师以高水平的翻译助力《法学》期刊的出版,对此罗隽致以感谢。

吴宇桢以“国际新闻报道与讲好中国故事”为题,从专业角度分享国际新闻报道实践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新民晚报社国际新闻部坚持国际报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国际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能力、观点供应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建立并强化专家智库建设,开拓海外传播渠道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作新时代国际报道?她以“元宇宙”为例从国际新闻报道的角度阐述如何向读者介绍新概念,从国内产业发展需要和形势变化,采访专家进行前期调研和学习,在形成一定认知基础上进行深一步采访和梳理,并最终呈现对热词的思考。最后从国际传播角度,提出当前中国成为世界舆论关键词背景下存在正面和负面评价,为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应对国际挑战,应从专业角度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

邢三洲就“翻译比赛与翻译学习”阐述己见。代表杂志社对各位获奖选手道贺之余,他鼓励各位同学以此为台阶继续深造。与此同时,邢三洲也提及了大赛审稿中的常见问题,比如漏译错译,前后不一,过分补译,对语用的生疏,又或是机器翻译的痕迹。他勉励大家应当端正态度、潜心修学,才能在法律翻译之路上有所作为。不应过度依赖机器翻译,而应当扩充自身,学会灵活运用法律及其他领域的术语库。邢三洲从自身词典编辑及译著的历程出发,指出翻译职业必须配备相当的语言知识能力,译文的改进没有尽头,应当怀有谦卑之心,也不要妄自菲薄,译文需要不断打磨、不断优化。

王博以“法学研究中的翻译之功”为题指出,法学从本质上讲是舶来品,学者应当孜孜不倦地去阅读国内外法学作品。其次现如今优秀的法学作品基本都是“人工”作品,机翻的法律作品难能满足学术要求,只有同行和历史才能评判学术著作翻译究竟如何,优秀的翻译作品和译者都是不朽的,深深镌刻在学术史上。王博为大家厘清了一个误区,就法学而言,西学的精华早已成为中国法治社会的一部分,已经很难剥离西方法学和东方法学。王博最后借用了习总书记的发言作为总结,指出翻译无止境,翻译人理应为中国法学作出更大贡献。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最早于201012月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本届比赛共吸引了3515位选手报名,其中在校生有3336位,最终收到有效译文1939份,600余家参赛单位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已工作的青年法律翻译从业者、爱好者参加比赛。大赛影响日益增大。本届大赛由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BTI)教学协作组、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华东政法大学MTI教育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研究所、中国涉外法治话语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法日报》社、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中国分会(CIOL China Association)、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外语学院目前设有英语、日语、翻译、德语等4个本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翻译专业硕士和法学理论硕士点。教学和科研并重,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教师博士在读和博士学位占比达65%,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律译审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霍英东基金项目获得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首届外语杰出人物、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等。学院凭借学校雄厚的法学教育实力和地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从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外语与法律、经贸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院在“双核(翻译+法律)”及“五线对接”(对接法院、律所、出版社、教育单位、语言服务企业)的项目驱动模式上的有效作用。学院在教学中注重外语与法商的紧密结合,为国家机关部委及涉外部门、国内外律师行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来源|外语学院

 附:第十三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获奖名单

 特等奖(1名)

 一等奖(4名)

 二等奖(8名)

 三等奖(20名)

 优胜奖(12名)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第十三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暨2022年“涉外法治话语:语言与法律的融合”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举行】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gzhdwind.xhstdz.com/quote/1431.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gzhdwind.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